在研究新情况中总结新经验
作者:  发布日期:2013-08-19

开栏的话

  为配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本刊即日起开辟“群众路线面面观”专栏。专栏文章阐述新形势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、方式方法和目标,探讨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梳理群众路线的丰富内容和宝贵经验,有针对性地回答热点问题,探讨如何建立践行群众路线的新制度、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。敬请专家赐稿,敬请读者关注。

  社会心理的变化,同社会经济、政治和文化环境有内在联系。我国目前社会心理主导方面是健康、向上的,有利于深化改革;同时又具有矛盾、复杂、多变的特点。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各阶层中都有表现,且彼此密切相联。看党群关系,不能忽视干群等社会心理因素。下面从党群关系角度,对干部和群众这两大群体做些分析。

  ■怎样看待当前干部心理

  当前干部心理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,如建功立业心理、竞争心理、开放心理等明显增强;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党群、干群关系的心理。

  (1)“浮躁”心理。如一些干部工作上好大喜功、急功近利,不愿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,热衷于短、平、快;仕途上急于升迁,往往一个板凳还没坐热,就开始经营下一个升迁计划,甚至投机钻营、跑官买官。调查结果显示,认为当前干部队伍中“存在较严重浮躁心理”的占28.6%,认为“有浮躁心理”的占62.3%,说明干部浮躁心理已经成为当前干部队伍不可忽视的问题。

  (2)“焦虑”心理。干部因肩负着“发展与责任”双重担子,承受着比一般群体更大的心理压力。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:一是“领导责任问责制”、“绩效评比考核制”等干部考核制度的建立和实施,使一些干部产生对个人发展前途的焦虑;二是新兴媒体和网络的发展,加大了社会对干部言行的监督力度,来自社会的舆论、反响和评价,对领导干部造成压力;三是中国特殊的国情,使掌握一定人财物支配权的干部,必须分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,来构建或维持复杂的人际关系;四是来自本领恐慌方面的压力。上述种种,使一些干部产生明显的心理“焦虑”。

  (3)“不平衡”心理。市场经济使干部在现实中面临各种权、钱、色的诱惑。要抵御这些诱惑,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,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“定力”。而在干部队伍中,不同程度地出现理想信念淡薄,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的倾向。一些干部无视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,不能正确看待个人的付出和得失,错误地认为,论辛苦贡献,自己不比社会上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差,总觉得自己吃亏。还有一些干部爱打“小算盘”,为个人升迁进退而苦恼,为个人名利得失而盘算,在上下左右的对比中心理失衡。

  (4)矛盾心理。在对待改革态度上,有些干部存在既盼又怕的矛盾心理。现在的改革已经进入政府自身改革阶段。干部的矛盾心理,使某些领域的改革难以有实质性进展。

  ■当前群众心理的若干特征

  当前群众心理的主流是积极、健康的;同时在部分群众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党群、干群关系的心理。

  (1)急于求富心理。邓小平说,“致富不是罪过。”群众的求富之心是合理的。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个人能力、素质等因素对收入增长的影响很大。这对一些能力、素质较弱的群体形成制约。同时,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是既复杂又敏感的事情,在调整过程中,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改革措施,都很难使所有的社会群体同时受益。换言之,对某个成员或某一群体来说,有些改革措施会使他们直接或间接受益,而另一些改革措施则会使他们的既得利益直接或间接受损。面对现实,一些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具体改革措施,认识存在分歧。更有些社会成员,为快速致富不择手段,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。从目前我国犯罪类型看,侵财犯罪是最主要的犯罪类型。从1981年到2004年,侵财犯罪占刑事犯罪总数的比例,年均占81%以上,其中盗窃是最主要的侵财犯罪(约占侵财犯罪总数的87%),也是最主要的刑事犯罪(占刑事犯罪总数的70%以上)。这与少数人求富心切,又缺少合法致富手段,法制观念淡薄,铤而走险有关。

  (2)盲目攀比心理。计划经济时期,人们收入差距不大,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的传统心理得以延续。这种传统心理随着改革开放中利益关系的调整受到冲击。在旧有的平衡打破后,人们希望能建立一种新的平衡,于是盲目攀比心理应运而生。这种心理的形成,一是由于改革前人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注,习惯于以历史时段为参照系,做纵向比较,容易产生满足感。而在全面开放的环境下,群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,更多地采取横向比较视角,收入高低、致富先后、生活水平差异就成为对比的主要参照。二是由于人们在进行横向比较时,通常是向上看齐,并且在对利益水平做评价时,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低估自己,高估他人。不正确的比较使人们对社会收入差距的心理感觉,往往大于实际存在的收入差距。故此,尽管改革开放以来,绝大多数群众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提高,但由于对比的参照系变了,感受也有不同。

  (3)仇富、仇官心理。一般而言,民众对改革的总体期望,特别是对经济收入和生活改善的期望偏高。当改革成就与自身的实际收益出现差距时,部分群众容易产生对先富群众的嫉妒心理,进而演化为对个别先富者的仇视。这在改革初期普遍存在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,群众在观念上对合理的收入差距已经接受,绝大多数人也拥护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、逐步达到共同富裕”的政策,只是在谁先富,谁后富,哪些人应该先富,以及如何致富等问题上,一些人产生了较强烈的不公平感,在形式上表现为极端化的仇富、仇官心理。这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。

  (4)怀旧心理。部分群众中存在的怀旧心理,一方面源于就业、福利、社保等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增加,由此怀念旧体制下相对稳定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;另一方面源于眼下一些不良现象,如分配不公、贫富差距拉大、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等,由此怀念上世纪50年代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。值得警惕的是,人们在出现“怀旧情结”时,往往对过去痛苦的经历加以回避,而保留其中美好的记忆,并把现存的一切不良现象归咎于改革开放。社会中出现的对改革的质疑之声,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心理有关。

  ■怎样看待干群两大群体的心理差异

  从心理学角度看,两大群体之间,既有共同点,也有差异。

  其一,不平衡心理是干群两大群体的共同点,但引发不平衡心理的原因有所不同。这种不同,从深层次透析,反映了社会的非均衡发展和利益格局的调整。在不平衡心理驱使下,一些人会想方设法寻找某种“利益补偿”,甚至攫取有悖于道德、法律的私利。如干部队伍中的以权谋私、贪污腐败;群众中的侵财犯罪。其二,焦虑心理也是两大群体的共同点,而其焦虑的原因和内容同样有所不同。干部焦虑的诱因主要来自个人发展、担负的责任、政绩考核等;而群众焦虑的诱因更多的来自关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切身利益。其三,干群两大群体在相互认同方面存在差距。这表现在:一是由于干群所处位置不同,担负责任不同,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,在对改革中某些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。二是干群作为不同的利益群体,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矛盾。如干部要政绩,群众要实惠;干部修路要征地,群众要保护自己的房屋土地,等等。三是不排除群众中的落后因素与干部正常工作之间的矛盾。如今,部分干部认为,现在的官不好做,一天忙到晚,群众不领情。而群众则质疑某些干部一天在“忙什么”,是为群众呢,还是为自己?有人总结说,今天的老百姓对干部:不看历史看现实,不看政绩看败绩。干了好事,认为是应该做的,出了问题,就不能原谅。在干群关系中,干部处于矛盾主要方面,群众中的消极心理,也与干部与群众缺乏联系,教育、引导不够有关;干部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,正确对待利益得失和群众意见,调节心态,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行动取得群众理解、支持,消除误会;同时要加强与群众沟通,引导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,树立正确的利益观,对不良情绪及时疏导,这是克服消极社会心理、实现党群干群和谐的重要举措;也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。

附件下载: